2025年,中国在人工智能算力领域的角逐中爆发出令人瞩目的强劲实力。
根据一项权威发布的数据显示,中国智能算力的增长速度连续三年维持在70%之上,至2024年,该增长率攀升至74.1%,其总体规模已超过美国的三倍之多。
华为昇腾云服务凭借贵安、乌兰察布及芜湖这三大核心节点,铺设起覆盖全国的智能计算网络,达成万亿级参数模型训练平均无故障运行2.8日,并将资源部署周期从以月计大幅缩减至以日计。
该云端服务模式使得企业的计算能力成本削减超过30%,解除了传统算力供应所受的地域束缚。
未来三年内,阿里巴巴规划将投入逾3800亿元资金,而字节跳动则预计在2025年投入900亿元用于采购算力卡。这一系列举措显示出,国内企业正迅速加大对异构算力基础设施的布局力度。
引人注目的是,DeepSeek大模型与国产芯片的协同合作实现了重大进展,有16家国内AI芯片公司宣布与该模型完成适配,这象征着国产技术在推理领域已迈入国际竞争行列。
中国正从“算力追赶阶段”迈入“生态构建时期”,借助“芯片至框架,再到模型与应用”的全方位创新链条,加速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交融进程。
在俄乌冲突不断升级的情境下,俄罗斯向欧洲的能源出口经历了急剧的下滑。
2024年,俄罗斯向欧洲供应的天然气量缩减至320亿立方米,相比冲突爆发前的水平下降了逾80%,这一变化引发了欧洲能源价格的急剧上涨,增幅高达300%。
尽管欧盟力图通过分散采购来源以减轻负担,但在短期内依然难以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。
更为严重的是,当乌克兰单方面决定停止天然气过境协议后,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能源输送线路,仅剩匈牙利等寥寥几个东欧国家作为通道,预示着未来的天然气供应量或将继续减少。
德国、法国等欧洲国家正积极推动“永久性结构合作机制”,旨在通过联合采购军事装备的策略,降低对美国在军事领域的依赖程度。
然而,欧洲内部的政治分裂愈发严重,德国执政联盟瓦解,法国极右翼力量抬头,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,使得决策过程变得迟缓低效。
正如马克龙所强调:“欧洲不应将安全责任寄托于美国。”然而,面对俄乌之间持续紧绷的局势,欧洲能否在能源需求与安全保障之间寻得一个恰当的平衡点,目前尚无法确定。
步入“特朗普2.0”时代,美国的对外政策展现出更为强硬的单边主义态势。
特朗普团队主张对欧盟施加高额关税,并扬言可能退出《巴黎协定》等国际框架,其核心战术是利用美元作为地缘战略上的筹码。
2024年,美国将俄罗斯的3000亿美元海外资产予以冻结,并对伊朗及委内瑞拉采取了金融制裁措施,此举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关于美元体系安全性的广泛忧虑。
哥伦比亚大学的杰弗里·萨克斯教授坦率指出:“美元现已变成一种推行侵略性政策的工具。”
多国加快脱离美元体系步伐:金砖国家力促本土货币结算机制发展。
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攀升至4.74%,同时在跨境贸易融资中的份额达到了6%。
俄罗斯正筹备建立自主的支付体系,而巴西、南非等国家也在积极研究数字货币作为替代方案的可能性。
美元霸权遭遇的挑战,映射出美国在科技与军事领域的领先地位正逐渐减弱——
军事专家指出,北斗系统的完善显著削弱了美军在太平洋区域的威慑能力。
此外,一旦美国的高科技产品与中国产业链脱节,其价值亦会大幅度缩水。
在经济领域,由于能源危机的冲击与通货膨胀的攀升,德国2024年的工业产量缩减了5.2%,而法国的公共债务则攀升至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(GDP)的112%。
在政治领域,极端右翼力量在多国崭露头角,导致德国大选提前进行,法国总理职位更迭不断,而传统政党所获得的支持则持续减少。
更为严重的是,美国把欧盟看作“经济上的角逐对手”,特朗普政府扬言要对欧洲汽车制造商施加关税,并强制要求采购美国液化天然气,这充分凸显了其“美国至上”的核心理念。
欧盟战略自主权受限:虽然欧盟设定了“战略自主”的愿景,旨在2030年前将国防预算增至GDP的2%,然而,成员国间的深刻分歧却成为阻碍。
东欧国家持续依靠北约提供安全保障,而南欧国家则忧虑军费开支上涨会对经济造成负担。
这种内部的不团结导致欧盟在全球竞争中处于“中间地带”:既不能从美国的安全依附中抽身,又难以和俄罗斯在能源问题上达成和解,最终恐怕会在大国角力中遭受“双面挤压”。
莫迪进入第三任期后,印度加快军事扩张步伐,其政府揭晓的2025-2026财年国防预算高达6.81万亿卢比(大约787亿美元),相较于上一财年增长了9.53%,这一数字使得印度超越了法国,跃居全球军费开支第三位。
其购置名录包括俄罗斯的S-400防空系统及美国的“死神”无人机等尖端武器,意在构筑“南亚地区的军事霸主地位”。
然而,这种“大肆采购”的方式潜藏着风险:印度高达70%的武器依赖国外进口,美俄两国则趁机利用印度的地缘政治焦虑,推高售价,从而使得国防支出的效率大打折扣。
美国实施芯片出口管制以遏制其科技进步,而俄罗斯则凭借能源溢价来转移成本压力。
2024年,印度的经常账户赤字攀升至国内生产总值(GDP)的3.2%,致使卢比面临更大的贬值挑战。
虽然莫迪政府力推“印度制造”倡议,然而产业升级却受限于基础设施薄弱及人才外流等挑战。
这种“军事上的急功近利与经济上的不堪一击”所形成的失衡,让印度在大国间的较量里更容易沦为被剥削的目标。
中国凭借技术创新改写规则,俄罗斯运用能源影响力撬动地缘政治,美国依靠金融霸权保持其全球地位,欧盟在分裂困境中奋力挣扎,而印度则在战略上的激进举措中深陷困境。
此次权力格局的调整并非单纯表现为“东升西落”,而是多元力量并存下的错综较量。
怎样绕过“新冷战”的泥潭,建立具有包容性的国际体系,正对各国的政治睿智提出严峻挑战。
也许正如中国倡导的“同舟共济”思想所展现,只有摒弃零和博弈观念,才能在风云变幻中探索出共享繁荣的道路。